当前位置:首页 > 餐饮资讯 > 江津小伙农家乐里开农具博物馆

江津小伙农家乐里开农具博物馆

作者:舌尖上的重庆转载 来源:重庆日报 时间:2014-04-15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图为游客正在农家大院内参观。记者 龙丹梅 摄

你知道龙骨车在巴渝传统农耕生产中起什么作用?“擂子”是干什么的?近日,九龙坡区罗先生一家三口驱车100多公里,专门到江津区石门镇李家村周黎勇开办的农具博物馆,体验了一把巴渝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。
 
34岁的周黎勇从小在农村长大,近年来,他发现随着农业逐步向机械化、现代化迈进,很多传统农具失去了用武之地——不是被农户随手扔在院子里,就是被劈来当柴烧。后世子孙若想亲眼目睹一下老祖宗用过的家伙,上哪儿去找啊?
 
2013年4月,随着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,周黎勇开了家农家乐,生意还不错。从那时起,他也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来留住巴渝传统农耕文化——收集传统农具,办一个农具博物馆。
 
大伙儿听闻后,纷纷将家里不用的蓑衣、斗笠、犁头、秤、斗、石磨、纺车、耙等送给他,其中个头最大的是从村民苏均家收来的龙骨车,这是一种木制的水车,长约2米,重约80斤,一头放进水里,用力转动岸上的木轴,水流便顺着活节木板被抽上来。邻近金龙村的一村民还送给他一个擂子(老式打米机),重100多斤。
 
很快,周黎勇收集了100多件农具,其中不少年代久远的老农具连他也不认识。他一一向老人们请教,自己也从中长了不少见识,比如当地人称做“鞋脚马”的器具是用来做草鞋的,“夹墙板”是几十年前人们用来夯穿斗房土墙的,现在已很少看到了……
 
随着收集的农具越来越多,问题也随之而来。
一是这些农具都是农民废弃不用的,损坏严重。他就请来木匠一一修好。
二是如何摆放,才能让更多的人看到?
周黎勇想到了自家开的农家乐每天都有人来观光,何不利用这个资源呢?
 
这一想法得到了李家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的支持,于是,公司出资2万元,在周黎勇等5家人共同居住的大院搭建了农具长廊,并将屋檐、墙壁、门廊等都“装扮”成农具展示区——犁头做的雕塑、用玉米秸秆搭建而成的农具体验长廊,随处悬挂着“说明书”的各式农具。这些农具既可观看又可操作,一圈下来,游客便可粗略体验旧时农民的生活方式。
 
农具博物馆的开放,也带动了农家乐的经营。周黎勇说,来他家参观的游客比平时更多了,平均每天都有二三十人来参观,最多时有100多人。
据重庆日报
关于我们 | 广告服务 | 法律声明 | 客户留言 | 联系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