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餐饮资讯 > 洛碛“水上漂”豆花:舌尖上的轻颤

洛碛“水上漂”豆花:舌尖上的轻颤

作者:唐汉 来源:舌尖上的重庆 转载 时间:2013-08-15

     

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图片来源:昵图网)

      说到洛碛镇“水上漂”豆花,顾名思义,它的发源地自然在洛碛镇。这道美味菜肴不仅在当地家喻户晓,在渝北也是小有名气。

  豆花,一道人尽皆知的普通菜肴,在洛碛镇为何会冠以“水上漂”的名字呢?这是因为洛碛豆花的历史渊源和独有的特色。

  洛碛镇有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。明清时代,洛碛商埠、航运兴起,成为重庆沿江而下通往三峡的重要门户,道教、佛教文化非常兴旺。据当地老人讲,当时的洛碛是重庆最大的码头之一,从现存的街道一直到江边长约数百米,商铺、旅店、茶馆、饭馆林立,车水马龙。小小的洛碛镇境内还有地王宫、女王宫、南华宫、龙伏寺等9座道观和18座寺庙,俗称“九宫十八庙”,在清朝中期与鬼城丰都齐名。

  有着如此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镇,能“出产”这么一道独特的菜品就不足为奇了。

  洛碛的豆花究竟是怎么制作的呢?记者近日前往该镇进行了一番探访。

  “我们常见的豆花是在锅里点制,而‘水上漂’是直接在瓷碗点制。”洛碛镇宣传委员辛国旗一边领着记者向当地有名的豆花店里走去,一边介绍洛碛豆花与众不同的特点。

  来到该镇花园路一家名为“戴豆花”的餐馆,记者目睹了老板制作“水上漂”豆花的全过程。

  只见师傅舀出一碗香浓热乎的鲜豆浆,再把一小勺窖水轻轻地点进豆浆里,一眨眼功夫,就飘出一碗极嫩极香甜的嫩豆花。那块豆花就半漂半卧在土瓷碗里,软软地飘出阵阵热气,因而被称为“水上漂”。

  “水上漂”好吃,但吃法也很有讲究。戴师傅告诉记者,要想把这一夹就散的嫩豆花吃到嘴里,那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。
  据介绍,洛碛人多以豆花饭当早餐,所以无论男女老少,个个都练就了一手纯熟的“筷”上功夫。夹豆花时,先用筷子把一小块豆花拢到碗边,然后顺着碗壁把豆花推到碗沿,再用筷子的侧面轻轻地压压豆花,把多余的水分挤掉。最后,把筷子放平,轻轻一抬,一块豆花就软软地卧在筷子上。这时,再把豆花放进调料碗碟里,蘸上麻辣鲜香的调料,放进嘴里。豆花入口即化,有淡淡的甜味和浓浓的豆香,再加上各式调料在嘴里缠绕纠结,便是一场声色皆茂的舌尖盛宴。

  记者了解到,除了“戴豆花”之外,洛碛镇还有“百家香豆花”和“老街曾豆花”。

  在一张《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登记表上》,记者发现,“戴豆花”的经营者名叫戴明忠,生于1959年1月12日,其师从戴光俊,长期从事“水上飘”豆花馆经营。

  “百家香豆花”的老板名叫白时琼,女,生于1965年4月8日,师从张廷书,系第五代传人,现在经营百家香豆花。她的师父张廷书,原来在洛碛镇老街经营“水飘花香万家”豆花馆。

  “老街曾豆花”的老板名叫曾松,男,生于1985年3月15日,师从父亲曾凡能,系第五代传人,现在洛碛镇农贸市场经营“老街曾豆花”。

  这三名洛碛“水上漂”豆花的师承都是一脉相承,可追溯的是第一代创始人名叫戴正前,生于1882年,家住洛碛镇洛碛村,学艺时间为1897年;第二代传人名叫戴乾惠,生于1903年,家住洛碛镇洛碛村,学艺时间为1921年;第三代传人名叫戴光俊,生于1928年,家住洛碛镇洛碛村,学艺时间为1956年;第四代传人名叫张廷书,生于1956年,家住洛碛镇朝阳居委会,学艺时间为1986年;第四代另一位传人名叫曾凡能,生于1959年,家住洛碛镇朝阳居委会,学艺时间为1986年。
 
   文章来源:渝北日报
 

关于我们 | 广告服务 | 法律声明 | 客户留言 | 联系我们